上週菲律賓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坊間引起不少熱議。學術界對是次仲裁的態度一直持觀望態度,一來仲裁結果沒有強制性,二來中國對此一直持消極態度,所以學者們不覺得仲裁結果最終會使局勢緊張,多判斷為一件載入史冊但不即時影響大局的事件。
中國被動的尷尬
上週的裁決比預期強硬,相信中國自己也始料不及。結果很明確地指出,中國所提出的九段綫為中國南海主權的「歷史傳承」(historical heritage)並不合法(illegal)。在此不在討論illegal這詞在外交用語上的地位,這篇文章不想大玩文字遊戲,這裡要知道的是結果比學界想象中強硬得多;雖然大家都知道以九段綫作爲南海主權依據確實薄弱,但裁決如此砍釘截鐵也是出乎意料,畢竟它沒有什麽法律效力,潛台詞也就是用不著得罪中國。
然而,由於中國一直對仲裁持消極態度,它能做的也十分有限。有人問到爲何中國不能採取主動?這很簡單。在中國的邏輯裏,南海主權一直屬於自己,這沒有什麽好爭議,換句話說也沒有什麽好裁決,所以無論如何國際法庭如何仲裁,中國理應也用不著理會。現在中國最害怕的事情是,如此沒有空間的仲裁結果會影響中國於南海的話語權,也就是沒法再「維持現狀」,這使中國也不得不擔心,需要做些事情來預防。這也是爲何近來北京再次對東南亞國家出動「銀彈攻勢」,意圖打好關係。事實上,中國其實沒有想過去談判或者解決「爭議」,維持現狀或許是對中國東亞局勢最有利的地方。只是中國一貫不理仲裁的立場,在外交上不能正面的採取主動,只能被動的與鄰近國家示好。
另外,是次結果亦令中國開始注意其外交取態。一直以來,中國以「受害者」、「被誤解」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國内輿論如是,對外其他國家如是。雖然這令人意識到中國在意識形態上與其他國家的不同,但同時使中國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皆因被人「欺負」才能成爲「受害者」。若繼續以此為主要外交態度,對内只會引起民憤,令國人覺得國家在積弱,對外令人覺得中國在自相矛盾——一方面想擁抱世界,一方面又要世界包容其不同之處。所以外界有評論指中國是時候一反常態,採取主動,或許以霸權身份去玩這場國際政治的遊戲。
退出UNCLOS或許是中國能採取主動的其中一個辦法。1982年UNCLOS剛起草的時候,中國正正參與其中,那時的目的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國願意開放和合作的態度,而UNCLOS比起其他國際條約,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也相對較少(如:UDHR)。贊成中國退出UNCLOS的原因有三,三者互有關連:一是現在所引起的主權爭議由UNCLOS而起,退出乃代表中國可以光明正大的「不遵守」條約;二是主要對手美國並沒有簽署UNCLOS,中國自己也永不這捆綁自己;三是退不退出也沒有關係,畢竟美國沒有簽署也相安無事,反而退出有安撫國内民憤之效,令群衆意識到中國正建立其國際權威。三點仿佛理據十足,但其實並非如此,皆因退出UNCLOS茲事重大,會影響中國一貫想建立的「負責任大國」形象(能否建立則是另一回事),加上中國的等級不如美國,不代表美國所橫蠻無忌之事中國也可以照搬煮碗。爲了安撫民憤而退出UNCLOS亦有點兒過火,畢竟UNCLOS也代表著中國其他的利益:極地考察、國際海洋技術合作、海洋經濟交流等,所以筆者還是覺得是次裁決中國應以不變應萬變。
宏觀東亞格局與美國取態
而在仲裁出爐前後,中、美兩國除了如常「加強」在南海的軍力和行動,但實際上也只是媒體的報道手法和國家慣常動作,並沒有什麽令人驚訝的舉動(如:開戰)。沒錯結果出來後的確引起了一番熱議,但由於各國也在觀望當中,裁決短期内會對格局做成影響。仲裁結果雖對東南亞小國們有利,但短期内不會對南海和東亞局勢有重大改變。畢竟小國國力不強,若非美國撐腰,也沒有膽提出是次仲裁。無論如何,它們還需平衡中、美兩國對自己所帶來的利益,不願得失任何一方。至於美國,一來正直大選年,除非情況緊急,否則不會推出有一些對南海問題有影響的政策;二來美國雖幾年前提出重返亞太,但目前外交重點一直不在東亞而是中東,南海問題對自己只會是制衡中國的手法。總的來說,筆者覺得是次仲裁短期内不會對東亞格局有大的改變。
哪長期影響呢?這恐怕要使大家失望,皆因目前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不能正面回答大家,但還是能提出幾個可見的情景,在乎各國如何利用是次裁決結果。在我看來,由於中國被動的立場和東南亞小國正在平衡自身利益,是次結果會是美國做主動,筆者在此提出三個可能性,只供參考:
一、美國強硬地使用裁決結果。而在主權不屬於中國而其他主權問題還沒有解決前加強於南海的海軍部署,甚至建立基地,但可能性不大。這當然會使局勢緊張,但無論如何不會也發生海戰,皆因中國海軍深知自己沒有實力和美國抗衡,自己出兵也只會引來話柄。另一個引申的可能性會是美國視這次為拉攏東亞國家的好機會,從而削弱中國成爲東亞「霸主」的機會,但這要看其提出的利益是什麽,而東南亞國家又如何被它吸引。
二、美國間接地使用仲裁結果,這多為美國現今對南海和中國的政策——以南海問題去制衡中國,而同時不用自己過分介入。這有可能是透過其他東亞的代言人再次提出類似仲裁,也有可能是透過其他亞洲崛起的海權國家——即日本和印度——去向中國施壓。這些事情雖然不用仲裁結果而起,卻因仲裁而使各國看得出打擊中國的機會,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打蛇隨棍上」。此時,東南亞小國的處境將會十分尷尬,在無法平衡利益之餘亦沒有能力去控制大局;中國亦會同時遇到兩難之間,一方面沒有足夠軍力以霸主姿態管理南海,另一方面沒有實際法律理據從國際法途徑去解決爭議,唯一所能做的是拖延時間以換取於南海最大的利益。
三、美國不太理會仲裁結果,這或許是因爲川普上場後的外交政策或者美國繼續被恐怖主義戰爭拖後腿,這使南海問題繼續「擱置爭議」,仲裁結果只淪爲紙上談兵,這或許是中國樂見的結果,但這代表中國需要跟東南亞國家建立良好關係之餘亦要建立其地區霸權的形象。
可見,在美國有任何動作前,我們不能輕率判斷南海裁決對中國、東南亞國家、甚至東亞的影響。其實是次結果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如對國際海洋法的影響、台灣於亞洲的地位、東南亞各國領導人的外交取態等,還望各讀者指教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