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第90期介绍(二):未知的中国

之前的博客,我介绍了《中国研究》2023年7月刊(第90期)中三篇香港研究的文章。今天,让我介绍剩下的三篇文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国的知的一面。

声明:以下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分析,并不反映《中国研究》编辑部的意见。

文章:中国极端不平等:国家社会主义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一直在应对其国内持续存在的经济危机,并在近年成为了学界讨论的话题。在过去四十年,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包括富裕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显著的差距。

斯坦福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Andrew Walder 教授对中国的贫富悬殊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聚焦于两个主要问题:一、在多年快速经济发展后,为什么中国的财富和收入仍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口中?二、为什么这个拥有强大财政能力和对国家资产控制的政府未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极端不平等的原因。Walder 教授审视了中国国有制度、税收、金融和货币分配体系,认为这些体系是为了确保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并维护共产党的权力而设计的。然而,它们却无意中导致了不平等的加剧。例如,政府支持庞大的国有部门,提供补贴和财务援助,国有银行垄断金融市场,税收制度严重依赖企业生产规模。简言之,中国的不平等问题看似是政府的刻意选择而导致的结果。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清楚地阐述了中国极端不平等问题,我强烈推荐将此文章列为中国政治经济课程的必读文章之一。

文章:新型劳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再教育、强迫劳动和强制性社会融合

新疆的人权状况在西方媒体中得到了广泛报道,然而许多报道都依赖西方国家的情报信息。Adrian Zenz 博士是一位著名的新疆问题专家,在这篇文章,他研究了中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及它们在新疆如何演变成再教育和强迫劳动营。

Zenz 博士揭示了这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是市场驱动的私营项目和国有非监狱企业中的劳动分配相结合的情况,这与中国以前的劳动改造制度存在重大差异,而新疆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是从这些劳动改革中演变而来的。与毛泽东年代的劳动改造模式不同,这个系统有着特定而独特的阶段,每个阶段皆有具体的目标。这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注重密集的再教育,而市场驱动的非监狱企业则以从劳动中获利为重点。

虽然新疆问题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Zenz 博士通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来支持他的观点。通过对毛泽东年代劳动改造的历史分析,他展示了劳改政策如何应用在今天的新疆。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为近年来研究新疆问题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观点。

文章:无地之地主农民的形成:政府政策与上海和广州城中村的发展

中国在过去四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无地农民。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引入了「城中村」的概念。Saul Wilson 博士最新的研究则考察了广州和上海两个具体案例中城中村的发展情况。

对比了这两个城市的城中村政策,Wilson博士指出广州有较多的城中村和强大的村集体,而上海由于早期的城市发展,城市内的村庄或村集体则较少。他认为不同的城中村政策在物质结构、制度框架和资源分配方面产生了多样化的结果,特别是,不同的市政策旨在以不同的方式将农民城市化。这些城市化政策虽然受到历史因素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但也受到市政府领导者的政策影响。

这篇文章对城中村的政策提供了新的见解。对许多读者来说,这个政策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值得大家阅读。研究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者广泛使用了一手档案资源,这有助于提供一个对城中村丰富的叙述。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从有趣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政策,特别是城中村的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