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hood》道出人一生的写照

笔者刚看完的Boyhood,中文翻译作《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这部戏可列在我最喜爱的电影之首位。

故事讲述一位男孩由六岁到十八岁的经历。主角Mason生于一个单亲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后来母亲与一名教授结婚,Mason跟教授的孩子亦一起生活,很可惜几年后,婚姻破裂,母亲被逼带着Mason及他姐姐离家出走。幸好,母亲好不容易在大学找到教席和找到新男朋友并结婚,家里生活开始稳定起来,同时Mason亦开始遇到青少年的烦恼,开始尝试喝酒、吸烟、谈恋爱等。不过,几年后,Mason的生活又再次作出变化:母亲再次离婚,姐姐亦长大搬走了,而Mason同时要面对感情和前途问题。故事结束的时候,Mason成功进了大学,开展他人生新的一页,同时亦慨叹:不是我们抓住了某一刻,而是某一刻抓紧了我们。

有人说,Boyhood的内容像西方版的《香蕉成熟时》或者《那些年》,这话不错,但如用文化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香港人恐怕很难找到共鸣,譬如说:两个单亲家庭一同生活、自己四出找大学、十八岁后孩子需要搬离自己的家独自生活等等,这些在华人社会并不常见,但在西方社会却很普遍。再者,如用回忆录的角度来看,Boyhood很难让时不时喜欢提那个什么集体回忆的香港人可以怀缅一下自己的校园生活,毕竟它并不带出很多有关青春期的爱情烦恼和学校回忆。如要看懂Boyhood,应从Mason和他身边的人去了解那份令人感到唏嘘的经历。

先谈Mason的母亲,作为单亲妈妈,经历三次婚姻失败,经历买屋到卖屋的经历,经历由什么都没有到有稳定生活的经历,Mason的妈妈在短短十二年的人生中恍如走了一趟大气大跌的过山车。当她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着,实在倍感悲哀。这其实反映现实人很多无奈:辛苦读完书,然后找一份工作,有稳定的生活,然后找个合适的伴侣组织家庭,买楼供楼当楼奴,二十年过去,幸运的或许儿女全都长大都自立了,剩下伴侣与你终老,还要担心退休后储蓄够不够,会否发生什么意外或者突如其来的病痛。那么,这些年来,你得着了什么呢?

接着再看看Mason的生父,与Mason妈妈离婚后,爱好自由的他曾有一段时间仍然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后来为了生计,唯有在保险公司工作,最后更再次结婚组织家庭,自由随着年龄被捆绑着。小时候,大家都发过不少春秋大梦,男的做足球员,女的做香港小姐,长大后,仍然有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例如艺术创作、环游世界、以音乐维生等。很可惜,特别在华人社会,为了稳定的生活,为了符合父母的期望,很多人的梦想被逼放弃,即时坚持了,很多是只会像Mason爸爸的朋友多年来也只是在小酒吧里演出,难道这符合他当初的梦想吗?现实往往就是这样,梦想与生活多是呈反比的。

至于Mason和她姐姐,则反映出儿童们的无助。电影开始不久,笔者有两幕最为深刻,一是Mason偷看妈妈与她的男朋友吵架,另一幕是姐姐搬家时与众多家具说再见。父母所做的,孩子们全看在眼来,他们每个决定其实也影响着孩子。妈妈为了孩子而牺牲晚上派对的机会,孩子知道妈妈多疼她;妈妈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搬家,孩子虽不愿但唯有跟随,但内心却记住一次次失去朋友的痛;妈妈多次结婚离婚,孩子看到婚姻的脆弱和妈妈差劲的眼光;爸爸忘了他对Mason的承诺,孩子看到成人世界食言而肥的恶习。十二年来,孩子看到很多,亦感受到成人世界那种复杂多变,由不明白和愤怒,到接受和自己亲身经历,多半就是对社会的那种无助的控诉吧。幸好,Mason与他姐姐都没有学坏,但恐怕只会是电影情节吧,现实里,面对各种无助,你又会变成一个什么的人呢?

电影里还有其他不同的角色,他们各式各样、零零碎碎的小故事,亦值得我们去借镜。 Mason麻麻面对她女儿婚姻失败却不能做什么,学识丰富的教授却因恶习而亲手破坏了自己的家庭,Mason妈妈第三任丈夫当兵退役时却只能怀缅过去的风光,一个平凡的工人因Mason妈妈的一席话而改变一生,Mason女友因为分隔异地而移情别恋结果离Mason而去。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生活在香港这个生活节奏快、讲金不讲心的现实社会,人们被生活、家庭、工作、感情等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继而作出一些错误的决定令自己后悔,或者被逼作出所谓「倒模的人生」以求安稳,多年过后,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什么也不是,有点不忿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度过。

世界并没有完美的人生,若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人能评价自己的一生是否枉过。 Boyhood其实道出了人生各种的无奈,笔者亦高度推荐这部戏给各位大朋友欣赏。

原文: https://polymerhk.com/articles/2015/01/25/11508/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