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海洋事务中的规范倡议行为

World politics

我的研究一向聚焦于中国的海洋治理。最近,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在海洋事务中的规范倡议行为。以下是一系列文献,探讨了中国在环境治理、北极事务和海上争端方面的独特战略。

文章: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倡议?构建「绿色一带一路」

Etienne Höra的这篇论文探讨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以其国家机构、实践和中国共产党思想为中心,从而了解中国在推动环境规范的准则倡议行为,以及在政策分散的背景下全球基于规范(norm- based)的治理的复杂性。

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纳入中国「绿色发展」的愿景,这引发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对于环境规范的延伸的争论。 Höra的研究通过审查中国的国内政治方法来考察中国有关规范倡导的行为,特别是通过「竞选政治」的模式,在没有约束性法规的情况下获得支持,文中还指出中国对于传统规范研究概念应用的挑战。

这篇论文的亮点在于它探讨了中国如何通过与国际发展和金融机构以及「一带一路」伙伴国的合作来实施其「绿色一带一路」的规范倡导。确实,并非所有国家都接受中国的行为。然而,这也反映了「一带一路」其内部复杂性仍然存在。

总体而言,这篇论文深入洞察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推动环境规范的努力,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塑造全球环境治理动态的细致透视。

文章:「你曾进入过雪的仓库吗?」中国作为北极的规范倡议者

作为中国北极事务专家,Marc Lanteigne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中国在北极地区不断演变的角色。这篇文章有助理解中国在这个日益重要地区确立自己作为规范倡议者的努力。受到气候变化和冰雪融化引发的经济和战略重要性,中国对北极的兴趣越发浓厚。然而,在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的阻力下,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却成了北极国家的挑战。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中国采取了规范倡议的策略,倡导将北极视为国际空间,并促进北极与非北极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方法将中国定位为「近北极国家」,旨在避免被视为地区事务的介入者或现有规范的破坏者。

该文还探讨了中国参与科学研究、经济合作和海上运输路线等多个领域,强调中国通过参与北极理事会以及与丹麦、冰岛和俄罗斯等北极国家的外交关系,逐渐成为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作为一名对中国极地事务感兴趣的研究员,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很多。它提供了对中国北极政策的全面分析,重点关注其努力成为规范倡议者,以解决外交挑战。毫无疑问,世界需要更加关注中国塑造北极未来治理的影响力。

书:中国的海洋法则:海洋秩序的新规则

这是我在2023年最喜欢的书之一。在书中,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所的中国研究高级研究员Isaac Kardon研究了中国对于国际海洋秩序的影响,特别是南海争端。该分析超越了地区地缘政治,提供了对于中国在塑造全球海洋秩序方面的历史和法律观点的全面审视。

这本书其优秀之处在于它深入研究了中国对海洋法的内部视角。它认为,中国不是倡导替代性的海洋秩序,而是通过超越法律的手段,以改变或减弱既定的国际海洋法和规范的重要性。Kardon追溯了中国对国际法的演变立场,将历史遗产,如「百年耻辱」与当代政治目标联系起来。他表明,中国有策略地利用「法治」来发展其海洋力量,而法治则中国为海洋秩序规则的长期斗争提供了定位。

该书的强项在于多个案例研究,说明中国对南海争端中海洋法的解释与其他参与方有所不同。Kardon研究了四个方面:地理、资源、导航和争端解决规则。通过引人入胜的例子,他展示了中国学者、智库、法律专家和海事官员在推动中国在国际法中的论述方面如何起作用。

坦白说,这本书并不完全关于中国在海洋秩序中的规范倡议。然而,Kardon提出中国通过曲解海洋法规去达到其国家利益,可能会阻碍国际法在东亚及其他地区的应用。

这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在海洋秩序的角色提供有力的讨论,促使学术界更深入探讨其在海洋法领域之外对国际海洋法的影响。虽然这本书可能需要对南海争端中的法律辩论有一些背景知识,但我强烈推荐给对中国海洋安全和区域秩序的战略感兴趣的研究人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