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海洋事務中的規範倡議行為

World politics

我的研究一向聚焦於中國的海洋治理。 最近,我一直在研究中國在海洋事務中的規範倡議行為。 以下是一系列文獻,探討了中國在環境治理、北極事務和海上爭端方面的獨特策略。

文章:具有中國特色的規範倡議? 建構「綠色一帶一路」

Etienne Höra的這篇論文探討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以其國家機構、實踐和中國共產黨思想為中心,從而了解中國在推動環境規範的準則倡議行為,以及在政策分散的背景下全球基於規範 (norm- based)的治理的複雜性。

自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已納入中國「綠色發展」的願景,這引發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對於環境規範的延伸的爭論。 Höra的研究透過檢視中國的國內政治方法來檢視中國有關規範倡議的行為,特別是透過「競選政治」的模式,在沒有約束性法規的情況下獲得支持,文中也指出中國對於傳統規範研究概念應用 的挑戰。

這篇論文的亮點在於它探討了中國如何透過與國際發展和金融機構以及「一帶一路」夥伴國的合作來實施其「綠色一帶一路」的規範倡議。 確實,並非所有國家都接受中國的行為。 然而,這也反映了「一帶一路」其內部複雜性仍然存在。

整體而言,這篇論文深入洞察了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對於中國推動環境規範的努力,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關於中國塑造全球環境治理動態的細緻透視。

文章:「你曾經進入過雪的倉庫嗎?」中國作為北極的規範倡議者

身為中國北極事務專家,Marc Lanteigne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中國在北極地區不斷演變的角色。 這篇文章有助於理解中國在這個日益重要地區確立自己作為規範倡議者的努力。 受到氣候變遷和冰雪融化引發的經濟和戰略重要性,中國對北極的興趣越發濃厚。 然而,在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國的阻力下,中國對北極事務的參與卻成了北極國家的挑戰。

為了克服這些障礙,中國採取了規範倡議的策略,倡導將北極視為國際空間,並促進北極與非北極參與者之間的合作關係。 這種方法將中國定位為「近北極國家」,旨在避免被視為地區事務的介入者或現有規範的破壞者。

該文也探討了中國參與科學研究、經濟合作和海上運輸路線等多個領域,強調中國透過參與北極理事會以及與丹麥、冰島和俄羅斯等北極國家的外交關係,逐漸成為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 。

作為一名對中國極地事務感興趣的研究員,我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了很多。 它提供了對中國北極政策的全面分析,重點關注其努力成為規範倡議者,以解決外交挑戰。 毫無疑問,世界需要更加關注中國塑造北極未來治理的影響力。

書:中國的海洋法則:海洋秩序的新規則

這是我在2023年最喜歡的書之一。 在書中,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所的中國研究高級研究員Isaac Kardon研究了中國對國際海洋秩序的影響,特別是南海爭端。 該分析超越了地區地緣政治,提供了對中國在塑造全球海洋秩序方面的歷史和法律觀點的全面審視。

這本書其優秀之處在於它深入研究了中國對海洋法的內部視角。 它認為,中國不是倡導替代性的海洋秩序,而是透過超越法律的手段,以改變或減弱既定的國際海洋法和規範的重要性。 Kardon追溯了中國對國際法的演變立場,將歷史遺產,如「百年恥辱」與當代政治目標連結起來。 他表明,中國有策略地利用「法治」來發展其海洋力量,而法治則中國為海洋秩序規則的長期鬥爭提供了定位。

該書的強項在於多個案例研究,說明中國對南海爭端中海洋法的解釋與其他參與者不同。 Kardon研究了四個面向:地理、資源、導航和爭端解決規則。 透過引人入勝的例子,他展示了中國學者、智庫、法律專家和海事官員在推動中國在國際法中的論述方面如何運作。

坦白說,這本書並不完全是關於中國在海洋秩序中的規範倡議。 然而,Kardon提出中國透過曲解海洋法規去達到其國家利益,可能會阻礙國際法在東亞及其他地區的應用。

這項研究對於深入了解中國在海洋秩序的角色提供有力的討論,促使學術界更深入探討其在海洋法領域之外對國際海洋法的影響。 雖然這本書可能需要對南海爭端中的法律辯論有一些背景知識,但我強烈推薦給對中國海洋安全和區域秩序的戰略感興趣的研究人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