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海洋世紀及其海洋論述

Sea

近年來,中國強調它的海洋論述與西方不同,並顯示其獨特性。 然而,歸根究底,什麼是中國的海洋論述? 中國如何定位它在海洋治理的角色? 以下三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中國的海洋論述。

(文章)迎接海洋世紀:中國海洋治理與海洋發展政治體制的變革

這篇文章由Tabitha Grace Mallory於2015年發表,她深入研究了中國的海洋發展策略和為回應「海洋世紀」和監督海洋政治而設立的民間機構。 她指出,中國對於海洋發展的關注點集中在經濟和資源議題上,同時也涉及安全需求。 透過查閱中文文獻,Mallory討論了中國超越海軍的範疇的海洋視角,涵蓋其歷史發展、經濟利益、治理海洋政策,及政治機構的演變。 Mallory認為,中國的海洋發展策略超越了簡單的經濟追求,涵蓋了以資源安全為重要核心的全面國家海洋策略。 文章亦建議美國海洋治理方面與中國合作的潛力,特別是在非傳統安全議題上,如漁業管理和海洋環境保護。

作為近十年前發表的文章,Mallory對中國在海洋治理方面的願景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放到今天的背景中,它仍然適用於中國不斷發展的海洋戰略和海洋經濟利益,有助於理解中國超越安全方面的海洋戰略。

(文章)中國的海洋文化與意識:建構海洋大國的論述

Tabitha Grace Mallory在2022年的另一篇文章,與Andrew Chubb和Sallie Lau合著。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有意塑造海洋大國身份,且聚焦於海洋軟實力的推廣。 三位學者研究了中國自「十三五」計畫以來如何透過宣傳、教育和文化,推動其作為海洋大國的論述。

文中指出,中國對其「海洋認同」的建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逐漸發展出一些概念,如「海洋文明」和「藍色海域」,並出現在大眾媒體中。 2016年2月,政府發布了一份文件,題為《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當中提出了國家海洋意識發展指數,並旨在通過如 21世紀海上絲路等倡議,強調提升中國的海洋軟實力及其全球海洋影響力。

這篇文章有趣之處在於,它展示了中國如何利用宣傳和軟實力來塑造全球對其海洋身份的看法。 運用歷史和傳統文化,如鄭和下西洋和媽祖,產生對人們的影響。 確實,無論是在國內、地區或全球,人們對中國海洋軟實力的潛在積極性和負面影響產生了疑問。 總體而言,這是一篇全面分析了中國努力透過海洋意識倡議來塑造其海洋身分和影響力,需獲得更多關注的文章。

(文章)中國的藍色經濟:一項國家級現代化工程

海洋經濟一直是中國海洋論述的重要議程。 這篇文章檢視了中國對藍色經濟的追求,提出如何深入經濟、地緣政治和生態維度的觀點,藍色經濟成為了國家復興的工具,當中強調中國獨特的海洋發展模式。

作者認為,在中國,藍色經濟被視為從經濟、地緣政治和生態三個向度推進現代化的機會。 它是一個由國家製定目標的核心,將三者交織在一起。 在共產黨的推動下,實際上它是一個民族主義工程,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出中國與西方海洋論述相對比,表明生態文明與自然的傳統聯繫,理應更為優先。

然而,中國的目標實際上卻把經濟和地緣政治的目標置於生態永續性之上,透過海上絲綢之路等倡議在全球範圍內塑造外交關係和地緣政治力量,並對全球海洋治理產生深遠 影響,然而,這卻符合中國正積極塑造其全球治理角色的雄心。

總之,這篇文章全面分析了中國對於藍色經濟論述。 正如作者所言,我們都應更加註意這些論述如何影響全球海洋治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