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2019年4月,中国海军成立七十周年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立「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这个口号在中国学者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主要作为一种宣传性的术语而非实际的政策创新。然而,在这个概念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几个重复出现的主题。

本周,我将探讨三篇发表在中国一本备受关注的国际关系期刊《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上的文章,揭示中国对海洋安全战略中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蕴与中国使命(文章)

这篇文章是由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吴士存撰写的,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吴院长首先审视了现有海洋秩序中的挑战,将其局限性主要归因于现有海权国家的主导地位,并有意无意提及美国。

他认为,「美国等国家大搞霸权主义,谋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强化军事同盟」,批评美国在海洋安全中控制议程设置、规范、实践和资源分配,而不考虑其他海洋国家提出的改革建议。这种观点反映了中国对当前国际秩序的不满。

吴教授主张引入「海洋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必要性。他认为,这个概念与西方霸权主义形成对比,强调在公平和平等的平台上追求共同利益。尽管文章没有概述南海海洋治理的具体政策议程,但它揭示了中国对建立对立的海洋秩序的信念。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海洋命运共同体”(文章)

中国南海研究合作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朱锋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中国海洋战略的另一个观点。与吴士存一样,朱教授先批评美国霸权主义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并主张在海洋治理中建立另一种海洋秩序机制。然而,朱教授并没有提出需要建立更加公平的海洋秩序,而是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称为多边主义的实践,并将其与更广泛的国际关系概念联系起来。

朱教授还特别强调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包括海洋与人类之间的联系。实质上,他强调中国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贡献某程度上是对西方海权国家的另一种批评,指责他们在过去统治海洋资源分配方面过度开采而引发环境问题。

总之,这篇文章试图将中国的海洋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口号联系起来。由于后者包含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愿景,它为理解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更广泛的背景。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文章)

在探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领域中,有一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在这方面的思想。作者借鉴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引用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强调尊重自然和他人作为良好治理的基础,其中包括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作者还涉及了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和谐思想。

然而,我必须承认,我觉得这篇文章中的哲学讨论有些牵强。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分裂的民族,并没有强烈的海洋思想。因此,作者将中国哲学应用于讨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理想可能有些勉强。尽管其学术意义有限,这篇文章却充满玩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