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治理的政策话语权

我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海洋治理方面的意图,而在我阅读中文学术文献时,不时留意到「政策话语权」这个词。在本篇文章,我将介绍几篇中文文献,以说明中国学者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海洋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人们认为大多数中文学术期刊其学术价值不高, 要么方法论薄弱,要么包含政治化的论点。然而,在本文介绍的文章都是发表在国内一级期刊上的,因此相对而言是比较可靠的文献。

文章:海洋话语弱势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本文于2014年发表于中国的一级国际关系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也是国内最早讨论中国海洋战略与政策话语权关系的文献之一。作者认为,现有的海洋秩序被西方海权垄断(主要是美国)。因此,中国在海洋事务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在领土争端上。因此,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海洋强国,作者们建议中国应该具备塑造海洋机制、规则和规范的能力。

文中,作者们从法律的角度去描述政策话语权——就像游戏规则一样。他们建议中国应通过合法平台争取其海上力量,包括在海事事务中的话语权以及在区域或国际海事机构中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们并不将政策话语权视为中国海洋力量的核心要素。相反,他们认为政策话语权是作为海军能力和海洋经济能力的支撑。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并没有暗示中国政府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更多的是在讨论中国海洋战略时提升政策话语权的意识。

文章:中美大国竞争与南海话语权建设

朱峰教授是国内知名国际关系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南海政策。这篇文章发表于 2020 年——某种程度上处于美中关系冰点的时间点。朱教授和他的合著者以南中国海为例,讨论了在大国竞争背景下的中国政策话语权建设。他们认为政策话语权是促进中国在海洋问题上,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能力。然而,这论点是基于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张是正当的假设,但由于中国一直被美国诬陷为反派,因此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因此,作者们认为,政策话语权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获得其他国家的理解,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

朱教授对政策话语权的理解似乎更侧重于「话语」而非「权力」。具体来说,他着眼于中国如何更好地阐明其政策并说服其他国家。在他看来,中国的南海政策并没有错,而问题在于如何被构建和推广。对于许多西方学者和东南亚国家来说,这论点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假设。然而,我们应该从大国竞争的角度来理解他的观点。更广泛地说,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国如何在国际秩序中与美国更加平等。

文章:论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角色与实现路径

这篇由2021 年发表的文章是国内有关海洋治理被广泛引用的文章之一。这篇文章没有特别讨论中国在海洋治理中的政策话语权,作者首先概述了目前海洋治理机制的局限性,例如碎片化、执行力不足、条款陈旧和权力失衡。然后建议中国该如何参与海洋治理改革,而政策话语权则是中国提出这些改革的工具之一。

平心而论,作者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提出了公正的批评。而事实上,近年中国学者对国际海洋法律和制度的研究得非常透彻,不过当他们试图解决问题时,他们的建议却不那么具有建设性。为了党的言论保持一致,许多人的建议流于空洞,声称此乃中国特色的海洋治理。

而这篇文章也有同样的问题。作者虽强调了中国作为海洋治理改革者的重要作用,但如何实现目标仍不清楚。例如,他对中国「善治」概念的使用与海洋治理的关系相当规范,而促进国际海洋立法交流与协调的建议也欠缺说服力,这些局限性影响了本文章的研究价值。

One thought on “中国海洋治理的政策话语权

  1. Pingback: 海外港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