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权(一):海权的变迁

地球有70%是海洋,自古以来,除了陆地,海洋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现在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科技比以前发达,飞机、互联网、太空科技的发展使我们不用再单靠马匹、火车、船只作为运输工具。那么海洋对我们,对各国还有什么意义呢?

1890年,美国海军一个名叫马汉的上校写了一本名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的书,他回顾西方历史,发觉国家的成败,霸权的崛起与其制海权有所关联。什么是制海权?马汉从历史中提出三个缺一不可的要素:海上贸易、海军基地以及军舰和商船。简单来说,海权就是在海上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他强调,透过海战,国家能够控制世界重要的海路,从而稳住其霸主的地位。他以六个决定国家海权成败的因素——地理位置、自然型态、版图大小、人口数量、民族特质以及政府政策,去分析英国、法国等国家历史中的海洋力量。比如说,马汉认为,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皆因地理位置邻近大西洋,民族上亦有强大的殖民意识,加上政府大力投放资源在海军之中,所以能成为世界霸主;反之,德国地理上海路被英国所包围,加上国家重陆轻海,所以成为霸主的机会亦有限。

马汉同时提出,如果美国想成为世界霸主,就必需控制海洋,而控制太平洋将会是二十世纪美国成为霸主的契机。而历史告诉我们,美国最终成功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确投放不少资源于海军当中,而在大战结束后并冷战时期的日子,美国有着强大的海上力量,特别是在东、西太平洋当中。海上贸易方面,美国控制了两大运河;海军基地方面,美军在日本、关岛、菲律宾皆有军事基地;船舰方面,美军拥有最多且最先进的航空母舰。以上因素,都是决定美国在二十世纪世界霸主的地位。

但正如文章开头所指,在后冷战时代,科技发达,海上力量仿佛变得不重要;再加上各国推崇和平合作,海军发展、霸权主义亦变得不再流行,但事实又是不是如此呢?

近代其中一位海权理论学者Geoffrey Till提出,在后核武年代,海权依然重要,只是定义和定位有所改变。以前那套「得海洋,得天下」的思想,不再由海军力量作为主导—皆因同时需要配合空军、通讯科技和外交力量。现在的制海权,比较以经济作为中心,虽然有飞机作为运输工具,但海上贸易还是主要,以前强调的海上基地、殖民地,在现在的世界则是控制各大洋的港口城市。不少学者提出二十一世纪操控印度洋尤其重要,而马六甲这个天然海峡就如同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般掌握海上的经济命脉,换句话说,海洋的重要性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变化,从当今时局的发展,不难发觉马汉的海权论基础依然存在,只是形式上和政策上有所不同。

那海军呢?在这个年代,海军的角色不再是参与战争,而是维持海上安全的震摄力量。要掌管海上贸易之路,没有足够的保护是不行的。 Geoffrey Till提出海军外交(naval diplomacy)和战略性震摄(strategic deterrence)两种用于后冷战时代海军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海军的作用不在打仗,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去保护国家的海上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这也是为什么近二十年每逢谈及海洋力量,各国所强调的往往是非传统安全议题(如:海盗、开发权等)。可见,海军现在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功能和定位与以前有所不同。

时代变,人物风景都改变,科技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战场由以前的陆地和海洋,变为空军、互联网和太空竞赛。但是,这不代表海洋不再重要,毕竟海洋始终是孕育人类文明的地方,回归基本,控制海洋对一个国家的兴衰依然重要,「得海洋,得天下」依然成立,只是形式上由海军主导,变成了海上经济主导罢了。

原文:https://polymerhk.com/articles/2016/06/12/32081/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