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退出歐盟反思地區主義

上星期英國公投以52%贊成退出歐盟,令一眾學者大跌眼鏡。還記得一個禮拜前,筆者跟一些學者和同學談及公投,大家都以「可笑」、「反智」來形容是次公投,覺得不會成功之餘,還是一個「雙輸」的局面;一個始料不及的結果,大家都開始議論世界局勢的動向,而筆者首先想到的不是英國的政局變化,而是公投結果對歐盟的影響。

歐盟小背景

二戰後,法國的Schuman和Monnet開始構想「歐洲一體化」的可行性,起初的目標只在於歐洲大陸在二戰後經濟能有更多的流通。在1950年代,西德、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先後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亦為歐盟的前身,英國亦於1973年成為歐盟成員國。冷戰過後,歐盟開始商討東歐國家(前蘇聯衛星國)加入的可能性,希望加強歐盟的影響力,推行「歐洲價值」(European value)。所謂的歐洲價值,就是代表西方的文明:穩定的民主選舉制度、市場經濟、法治人權等價值,當然還有就是歐盟的法系和制度。經過一連串評核後,自2004年起有不少東歐國家加入,其中包括捷克、匈牙利、波蘭、克羅地亞等國。

因著自身對歐洲價值的優越感,加上希望擴大自己在世界政治的影響力,甚至與美國抗衡,歐盟一直有擴大成員國的討論,如烏克蘭和土耳其等「邊緣國家」。當然,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如體制裏的不平等、東歐移民問題、與NATO(北約)的定位。而在金融海嘯、烏克蘭危機、巴黎恐襲後,綑綁式決定令不少國家叫苦連天,皆因聯盟的決定未必是國內的意向,更甚的是影響國內經濟、福利、教育等一連串問題。就好像這八年間,希臘因為歐盟的援助資金而國民需要勒緊褲頭國民,導致多次示威而不下數次要求退出歐元區。而這次英國公投,則與國內經濟、社會福利有關。

歐盟的「童話」破滅?

正如文首所言,英國公投退出歐盟的結果令不少人(包括筆者自己)覺得驚訝,大家在討論未來將怎樣變化同時,也在思考為何會發生,而筆者則在意這件事會如何影響歐盟,作為地區性組織的發展。

多年來,歐盟一直為自身的制度而自豪。的確,統一的法律、貨幣、價值觀,甚至部分政策,其制度化模式為不少人所推崇。宏觀世界,歐盟的規範性、擴張和發展是其他地域性世界組織所不能媲美的,有些人甚至豪言歐盟式的地域主義將會是世界政治的趨勢,以取締冷戰時期兩大霸權國家爭權的局面。東盟(ASEAN)、阿拉伯國家聯盟(Arab League)、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甚至中國也組織了一個上海合作組織(SCO),或多或少也在仿效所謂的「歐盟模式」(European way),致力推動地區性的共同體。
但若讀者稍微讀過歷史,就知道歐洲和諧其實得來不易,國與國之間充滿血腥和仇恨,所謂「西方」只是我們這些「東方人」的錯覺,正如亞洲(Asia)這個虛詞一樣。單是歐盟龍頭三國-英、法、德本身的文化、語言、制度、法律、經濟、人口結構都各有不同,最重要的是各國面對的政治議題也不一樣,所以也有人說過用以維繫歐盟的歐洲價值其實根本不存在(所以這次公投結果某程度上亦打了建構主義一巴掌)。

在筆者看來,歐盟是次面對的問題不是它們所推崇的民主、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價值,而是各國社會及經濟差異太大,在擴張歐盟勢力時無法順利融入,特別是東歐小國以及受金融海嘯波及的南歐國家。其實,早在幾年前商討烏克蘭是否適合加入歐盟時,已經有不少聲音擔心大量廉價勞工(還有妓女)湧入西歐會影響本地人就業,而現在烏克蘭還沒有加入,東歐移民問題卻成為了英國退盟的導火線之一。可見,歐盟需重新考慮擴大影響力的方法和速度,會否影響自身成員國的利益。

而其「共同進退」的政策制度也是退盟的誘因之一。完善的制度是歐盟一直引以為傲的事,能使各國同進同退,但現在卻因英國本土的「利益」、「議題」導致公投的出現,歐盟成員過彷彿無法再共同進退。其實歐盟的制度一直有聲音要求改革,特別是德國擁有太多話語權,好像只為德國服務。從歐債援助,到幾年前的敘利亞難民問題,德國一直在「控制」歐盟取態,甚至有評論指德國靠歐盟意圖躋身聯合國強國行列(也就是改革現有的P5)。現在需要反思的是,究竟歐盟式的地區主義是使小國能有更多發聲的機會,還是只是成了大國變強的棋子,也就是「creating a regional hegemon」,還是「regionalism create a hegemon」。另外,各國能共進退的極限在那,也是發展地區主義需要思考的地方。

歐盟的未來

英國是否真的想退出歐盟,筆者相信只是50/50之勢,並不如某報章所做的民調指年齡越大退盟意願就越強,這個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至少這次公投亦滲透了蘇格蘭獨立的原因(雖然並不明顯)。學者們之所以覺得英國退盟乃短視之舉,是因為覺得當今世界需多靠合作才是成功之道;而英國作為歐洲龍頭國家,退出歐盟乃其他國家的損失,所以是一個雙輸的局面(還有就是美國失去英國這個在歐盟的代言人,特別是洩聽事件後所產生的不信任)。但無論如何,事實既定,歷史會告訴我們是否一個好的選擇,不應現在就妄下判斷。我們現在唯一知道的是,英國無論如何一定還在歐洲這片土地上,與一眾歐盟國家相鄰,仍然需要和它們打交道,只是模式有變,或者如Professor Phenomila Murray所言,英國將會成為歐盟一個「奇怪」的拍檔(awkward partner) 。

至於歐盟,失去英國會是它們的損失,正如筆者所言,歐盟需要重新考慮擴張的速度和辦法,例如是否再次引入新的東歐,甚至西亞國家為成員國。 這個,除了需要考慮所謂歐盟本身的價值觀外,還要開始評估本身成員國能否承受加入後的變化。筆者並不建議目前歐盟有重大制度上的改革,畢竟歐盟亦算一個完善的體制,加上這會使退盟事件後的影響更為動盪,但需維繫各國對歐盟的「歸屬感」,也就是繼續留在歐盟的誘因——不能單單是經濟上的互利互惠或者價值觀的相同。

東盟模式抬頭?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一直對歐盟模式不以為然,亦覺得如此的地區主義模式會失敗收場,不少人亦引用他的言論去引申英國退盟會形成的骨牌效應,而的確法國亦開始討論退盟的可行性。但筆者卻不覺得這代表地區主義的倒台,這個時間尚早,而歐盟亦仍然有它存在的價值,畢竟除了NATO(北約),歐洲國家仍然有其他合作空間,而歐盟正正提供這個平台。

對於地區主義的未來,筆者亦不覺得這次公投代表歐盟模式完全失敗,皆因制度上、法制上,歐盟還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而近幾年開始崛起的東盟,亦開始推行其東盟模式(ASEAN way)——一個相對鬆散、注重經濟發展、少制度化(institutionalism)的地區組織發展模式,可算是歐盟模式的相反。但能否挑戰歐盟作為地區組織的龍頭地位,則仍然需要時間觀察。但可肯定的是,歷史正在告訴我們,地區主義於冷戰後正大力發展,世界政治又以前國於國之間的交流,開始朝著地區和地區間的合作,英國退盟或許只是令大家重新思考地區主義的發展模式——規範化制度組織有利還是有害。

總結

英國要正式退出歐盟還有一大段路會走,但無論最終成功與否,相信都會引起學術界一番討論,大家亦會再次反思世界政治的大方向——究竟地區主義會否是對抗霸權大國的靈丹?歐盟模式會否再是妙藥呢?

原文:https://polymerhk.com/articles/2016/06/28/32546/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