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虽针锋相对,却非冷战之开端

US-China relations

自拜登上任以来,中美两国上月首次进行部长级会议。在会上,两国在传媒面前针锋相对,双方的言论充满火药味。人们不禁在担心:难道是新冷战吗?

目前中美关系的发展

在分析这场会议前,我们需先了解中美目前的关系。

自2013年的奥习会后,中美双方同意进入所谓「新型大国战略关系」。这段关系的确立其实别具意义。一方面美国认可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另一方面象征中国正式进入「大国崛起」的外交模式,在国际社会将拥有更多更大的话语权。

然而,两国对于这段「新型大国关系」该如何发展仍然存有差异,这些问题在特朗普执政四年间一一浮现,如贸易顺差、知识产权、亚太安全、以及人权问题。事实上,两国对于「大国」的认知有着不同的诠释。

中国眼中的大国

就中国而言,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自己和美国能够平起平坐,成为21世纪另一个世界强权。精神上与毛主席当年的「超英赶美」有点儿相似,但毕竟与当年冷战背景有所不同。情感上,中国经历百年屈辱,今天能够站起来,不再受列强欺负。但更多的原因是,在现实层面上,成为新型大国意味着中国如何能获得与美国同等的尊重和权利,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全球最大经济体,对世界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影响力。

然而,大国的崛起却没有相对的认可。在这个西方社会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中国仍被视为「局外人」,它并没有因着自己作出的贡献而有所回报。譬如说,尽管它已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在世贸的投票权却只占很少的百分比。这或许也解释为何近年来中国一直进行所谓「战狼外交」,目的是为了能在现今的国际秩序框架内争取更多的地位、话语权、以及影响力。

美国眼中的大国

就美国而言,新型大国关系却是平衡自身利益的策略。历史告诉我们,既有的大国必视崛起的大国为威胁,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二战后的英美或许是个例外,但经历过与苏联冷战的美国,一直致力避免历史重复。美国深知它们与中国紧密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贸易和进口。自1972年尼克逊访华,两国有着更为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或多或少都是因着对方而达到的。

因此,现今的美国并不打算「遏制」中国——这是一种冷战时期的思维,而是希望中国在经济崛起的同时能对国际社会负上更多的责任(当然,所谓的责任亦有多种诠释)。它要确保崛起的中国不会影响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国际安全和全球贸易的地位。对美国而言,新型大国关系是在确保本国利益下视中国为一个可合作的大国。

阿拉斯加会议的意义

在中美的朝野眼中,这次会议原被视为拜登上任后将特朗普任内恶劣的两国关系拨乱反正的一次机会,大家能坐下讨论一下影响两国核心利益的异同:贸易伙伴关系、香港问题、两岸问题、新型肺炎疫苗等。然而,两国代表在会上便来势汹汹,的确非一般外交场合会出现的情况。

但事实上,两国均试图在公开场合借传媒的口去发出某些讯息。对北京来说,这次会议是为了证明它能与美国平起平坐,这也解释了为何杨洁篪那句「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以及「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会在国内爆红。然而,在美国眼中,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再次强调美国价值,乃至美国仍然是统领全球的大国,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会上美方一直针对中国的人权和民主问题,为的就是要凸显其「世界警察」的角色。

从错误中学习

两国会上表面的冲突或许在媒体报导上十分吸引眼球,但在背后的交谈才是两国重建关系的重点。有一点两国代表在会上都有提到,就是两国的关系是重要的,而双方都希望能避免冲突,只是该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地方则需继续摸索,这也是两国关系仍然处于的阶段,笔者对此则抱乐观态度。

对其他国家的意义

皆因中美乃目前两个世界大国,因此这次会议获得如此重大关注乃意料中事。然而,两国在会上似在提出其利益,而不是如个别社评人所说在拉拢盟友。正如前文所言,不少人仍抱有冷战思维,错误认为世界仍能像三十年前般分成两个集团。但是,我们现今处于一个多边主义的世界而不是当年的两极世界。不少中等强国或地区强国有它自身的利益,它们并不盲从美国或中国的外交政策。

以澳洲为例,它与中国的关系现正处于历史冰点,但主要原因却不是它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而是两国对于东亚秩序的差异。而作为中国紧密的经济伙伴,澳洲亦在寻找后新冠肺炎时代与中国重整关系的方法。同样地,印度之所以近年与美国合作,其主要的原因也是两国在印度洋对于中国海权崛起有着同样的忧虑。因此,不管这次会议的结果,各国依然会因自身利益而作出选择。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已在是次会议提出自己的立场,看来各国要作出对他们最好的选择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