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第90期介紹(二):未知的中國

之前的網誌,我介紹了《中國研究》2023年7月刊(第90期)中三篇香港研究的文章。今天,讓我介紹剩下的三篇文章,它們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國的知的一面。

聲明:以下文章僅代表作者的觀點和分析,並不反映《中國研究》編輯部的意見。

文章:中國極端不平等:國家社會主義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一直在應對其國內持續存在的經濟危機,並在近年成為了學界討論的話題。在過去四十年,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這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包括富裕階層與弱勢群體之間顯著的差距。

斯坦福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Andrew Walder 教授對中國的貧富懸殊問題進行了研究。他的研究聚焦於兩個主要問題:一、在多年快速經濟發展後,為什麼中國的財富和收入仍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口中?二、為什麼這個擁有強大財政能力和對國家資產控制的政府未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中國極端不平等的原因。 Walder 教授審視了中國國有製度、稅收、金融和貨幣分配體系,認為這些體係是為了確保政府對經濟的控制並維護共產黨的權力而設計的。然而,它們卻無意中導致了不平等的加劇。例如,政府支持龐大的國有部門,提供補貼和財務援助,國有銀行壟斷金融市場,稅收制度嚴重依賴企業生產規模。簡言之,中國的不平等問題看似是政府的刻意選擇而導致的結果。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清楚地闡述了中國極端不平等問題,我強烈推薦將此文章列為中國政治經濟課程的必讀文章之一。

文章:新型勞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再教育、強迫勞動和強制性社會融合

新疆的人權狀況在西方媒體中得到了廣泛報導,然而許多報導都依賴西方國家的情報信息。 Adrian Zenz 博士是一位著名的新疆問題專家,在這篇文章,他研究了中國的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以及它們在新疆如何演變成再教育和強迫勞動營。

Zenz 博士揭示了這些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是市場驅動的私營項目和國有非監獄企業中的勞動分配相結合的情況,這與中國以前的勞動改造制度存在重大差異,而新疆的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是從這些勞動改革中演變而來的。與毛澤東年代的勞動改造模式不同,這個系統有著特定而獨特的階段,每個階段皆有具體的目標。這些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注重密集的再教育,而市場驅動的非監獄企業則以從勞動中獲利為重點。

雖然新疆問題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Zenz 博士通過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來支持他的觀點。通過對毛澤東年代勞動改造的歷史分析,他展示了勞改政策如何應用在今天的新疆。總的來說,這篇文章為近年來研究新疆問題提供了富有價值的觀點。

文章:無地之地主農民的形成:政府政策與上海和廣州城中村的發展

中國在過去四十年裡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過程,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無地農民。為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政府引入了「城中村」的概念。 Saul Wilson 博士最新的研究則考察了廣州和上海兩個具體案例中城中村的發展情況。

對比了這兩個城市的城中村政策,Wilson博士指出廣州有較多的城中村和強大的村集體,而上海由於早期的城市發展,城市內的村莊或村集體則較少。他認為不同的城中村政策在物質結構、制度框架和資源分配方面產生了多樣化的結果,特別是,不同的市政策旨在以不同的方式將農民城市化。這些城市化政策雖然受到歷史因素和地方文化的影響,但也受到市政府領導者的政策影響。

發佈留言